跟着《荷花镇的早市》游江南|边看边吃边学
这一次,我们跟着《荷花镇的早市》去江苏旅行。一起看看这经典的绘本故事,是怎样带着孩子们去旅行的?
“我们坐船去,这里河就是路,船就是车。”
而至今的苏州老区,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灰瓦白墙。
原以为到“盘门花鸟市场”看看二手书、旧货和花鸟,一睹江南书香风貌。谁料,烟火之气、老街旧貌早已消失。无奈之下,我们登上“盘门”城楼👆看看新样貌——全新屋顶,吴门桥一带早已成为高级住宅小区了。
今天的苏州老城内,乌蓬船也只是旅客体验江南水乡的一种活动而已。
平江路周边👆
惊叹着城市的变化,我们漫步在平江路周边的小巷子里,希望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。
运气真好!在河边,我们偶遇正在剥鸡头米的一位老奶奶。
鸡头米是什么?👇👇
鸡头米,即新鲜芡实,又名鸡头肉,俗称鸡头,是一类睡莲科被子植物。它有“水中人参”之美誉,是药、食兼用的绿色保健食品,成为“乡村振兴”的产业之一。苏州葑门南塘特产,每年中秋前后上市,清朝《忆江南》:
“苏州好,葑水种鸡头,莹润每疑珠十斛,柔香偏爱乳盈瓯,细剥小庭幽。”
(👆池塘采摘视频,来自腾讯视频)
我喜欢鸡头米,新鲜的、晒干的都吃过;在书里、纪录片中都见识过……但是,我第一次现场看到剥鸡头米的工作。因为喜欢和略懂,我和孩子停下来和老奶奶聊天,并请教问题。
看,怎样剥?👇认真听,河边还有唱戏人!
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,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: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熟,出锅后加入糖桂花即可。
现在,我们想真实体验的传统的水乡生活,只能到远离市区的乡村才能感受到。距离苏州城区不到50公里的黎里古镇,至今仍保留着《荷花镇的早市》中的生活场景。
我们到达的时候,突然起风,下起毛毛细雨。靠东的地区,不到六点就是漆黑天空。
江南地区,降水多,水网密布。水乡的房子,沿袭古徽州建筑的特色。房子依河而建,走几步就有一个码头。想起绘本中的场景,生活在河边,取水方便,出行方便。
如今,人口增长和生活耗材化学物质太多,河边淘米、洗菜、洗衣服不再被允许。
但是,长居水乡的老人还是习惯在河边的长廊上聚会、聊天,享受秋后的月色。
黎里古镇,游客不多,非常清净。
桥上,坐一排老人,对唱着越剧。虽然听不懂,看着是热闹和惬意。
这里,能看到不同风格的桥。
古时候的人们,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。船,既能载人,也能载货,成为流动的商铺。
周边各村,自有特色的物产和传统手工作业。各家各铺,从水路运输商品到其他乡镇去赶集,实现交换。
意想不到是,我们偶遇真实的水上“夜市”——一艘船正在经营蔬菜瓜果。和故事中不一样的是,船上的大爷即是撑船人,也是生意人,叫卖、收钱、打包都是他一个人在工作。看上去,都是老顾客,他们讲着听不懂的吴侬软语,老大爷忙前忙后。
我们一边走,一边和孩子回忆绘本中的各种场景,一幕一幕重现。同时,有些物品和场面也逐渐消失。突然,孩子问我:“妈妈,你不是说家家门前都有马桶吗?”
“苏州老城和周边古镇,很多老宅屋内都没厕所,只能用马桶来解决。每天清晨,收粪车就沿街收集。一边走,一边摇铃。听到铃声,各家就把马桶放出来,然后迅速回到屋内。23年前,我第一次到苏州,在狮子林门前的那条长街上看到这一幕,真是惊呆了。别说现在的你,当时的我也无法理解。不过,苏州如厕改造是2010年完成的,一年内消灭了2万只马桶。这古镇经济发达,随后也经历了如厕改造。现在,不再出现清晨收粪车、河边洗马桶、门口放马桶的场面了。”
“那么,现在家家都有厕所了?”
“也不是,老房子的排水还是没法彻底并低成本去处理。于是,政府统一在每一街区修建足够多的公共厕所,由社区统一管理。”
“那么,还有什么在悄悄消失吗?”
“街边、市场里唱戏的场面,也越来越少了。”
“对哦,戏台都变成博物馆或旅游景点了。”
“不怕,传统点心会一直保留的,小笼包已经发扬光大了。”说完,孩子拉着我去一家百年老店去排队。
买完油墩的孩子,对我说:“论语上说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……”
(全文完)
想一想,学一学:
江浙人喜欢吃笋,春天、秋天、冬天都有所收获,因此传统上笋的烹饪方法花样多。
考考你,这是什么笋?
长按👇二维码解,优选答案将获得神秘礼物
更多公益活动请关注公号,也可入群讨论👇